Skip to content
Go back

写在毕业四年整

Edit page

2025年6月29, 距离我正式从本科毕业正好四年的时间. 自从上大学就一直想写点什么, 记录一下不同时期的想法, 但不知是懒惰还是实在脑袋空空. 域名续费了一次又一次, 内容却是一点都没留下. 各种社交平台越用越多, 自己也有点失去阅读和写作长篇文字的能力了.

总感觉人生在某个时刻被按下了加速键,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等到回忆的时候才发现甚至记不清某段时间自己到底在做些什么. 所以还是下定决心, 要写些东西记录一下.

工作

我一直以为人生的价值并不应该依赖工作, 工作只是一个用来维持生活的手段, 要professional一些, 和工作就保持一个打工和被打的关系, 不要对工作有什么感情. 但在回顾过去这四年时, 工作竟然是第一个跳出来的念头. 从实习算起其实已经工作近五年了, 长过了在高中和本科的时间. 考虑每天用在工作上的时间, 事实上近五年有三分之一的人生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

过去四年间只换过一次工作, 已经比我预期的要稳定得多. 从实习到头条, 再到被转组到西瓜, 再到跳槽来微软. 每一段工作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充满新鲜感, 感觉各种内部平台的设计很有意思, 流程很严谨. 甚至会期待能领到什么样的办公设备. 工作越久, 抱怨也越多. 代码有各种条条框框, ops经常被各种反人类流程打断, 再加上各种裁员风波. 厌班情绪也难免越来越重.

我经常觉得其实我是喜欢coding的, 但是可能只喜欢coding, 不喜欢维护, 也不喜欢debug. 一种渣男式的喜欢.

偶尔会觉得自己对技术的追求也有点消耗殆尽了, 更多时候想的是怎么完成任务, 怎么能更有visibility, 怎么创造impact. 就在这种迷迷糊糊, 又如履薄冰的状态下工作了四年. 接下来希望自己能重拾对技术的热爱, 去做一些有趣的事情.

搬家

我并不喜欢将租住的房子称之为家, 只是一个住所, 我对其也没有什么归属感. 这几年搬家的次数多过了换工作的次数, 回想起来印象还是非常深刻.

第一个合租房是实习时就租下的, 三户合租, 非常典型的北京合租样板房, 住了大概一年, 和室友的工作时间各不相同, 相互错开. 潦草的印象是厅卧住了一位女生, 可能是在阿里工作;对门住了一位男生, 总是喜欢在家里搓手机并大声开麦. 大家并没有什么按时打扫卫生的约定, 公区卫生全靠着自如半个月一次的保洁清理. 最痛苦的记忆是开卫生间门, 一只蟑螂落到手上, 很想大叫但克制住了, 忍着恶心处理了蟑螂, 反反复复洗了好多次手. 当时在方恒工区上班, 就在三环的路边, 工区很干净, 每天晚上灯火通明, 要走路穿过一条没有路灯, 停满电动车, 地上还偶尔有积水的小胡同, 上了电梯再穿过我从来不会使用的厨房才能回到自己的房间. 所以当时也并不太喜欢宅在房间里, 索性多在公司呆一呆, 到周末就找朋友出去吃吃饭, 或者去逛逛公园, 只有睡觉才想回去. 但在这个合租房里也把自己本科时健身的成果完全吃没了, 读本科时经济很紧张, 不管买什么都要从生活费里扣, 经常导致要省吃饭钱去买喜欢的东西. 直到去实习, 手里第一次有五位数的巨款, 即使在公司已经吃晚饭吃到饱了也要出去吃点宵夜, 或者回家点些外卖. 果然, 穷人乍富第一件事还是吃.

第二个合租房在政法大学附近, 还是相近的位置, 有小小的厨房, 小小的卫生间, 小小的公区和一个大大的主卧. 我记得在买房app上还关注个这里的房价, 15万/平方米, 住在这个大概三十平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偶尔会怀疑:这么小的房子竟然装出了两室一厅, 难道以前真的有三口之家窝在这样的房子里生活吗?我背井离乡来北京打工, 可能还要背上房贷, 难道就是为了在这样的一个房子里度过下半辈子吗?好在这个房子在我住进去之前是空的, 卫生并没有到无法收拾的程度, 而我又很喜欢收拾房间, 所以这个房子一直都保持在比较干净的状态. 这个时候开始喜欢买很多饮料, 牛奶, 零食把冰箱塞满, 周末也偶尔会在厨房自己弄些东西来吃, 在试图把打工生活过的更像正常生活一些. 这个房子的室友倒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是一位来自云南(或附近某个省)的实习运营小哥. 小哥的精力可以说非常之旺盛, 经常在小哥的朋友圈里看到出去玩/出差/同学聚会的照片. 还有小哥因为第二天要出差, 前一天半夜洗衣服, 老旧的筒子楼隔音非常差, 导致第二天我上班被楼下老奶抓着念叨了十分钟让我不要在晚上用洗衣机.

第三个合租房, 和朋友搬进了一个大概60平的两室一厅, 还是小小的卫生间, 小小的厨房, 小小的公区, 但比上一次的房子还是要大了一些. 因为和朋友合租, 呆在房间的时候负担小很多, 这个时候逐渐喜欢宅在房间里. 也是这个时候开始试着喝酒(果然人开发新爱好的时候更容易沾上成瘾品), 为此买了专门的杯子, 专门的不锈钢冰块, 甚至买了香薰灯. 其实高度酒真的不好喝, 但那个时候觉得在房间放着音乐, 点着香薰灯, 喝杯威士忌, 实在是太有逼格了. 这个时候开始, 也越发喜欢整理房间, 整个房子都是通铺的瓷砖, 我喜欢瓷砖, 好清理. 尤其擦干净之后光光亮亮的瓷砖, 会给我带来很大的成就感.

在这个房子里遇到了疫情, 好在小区并没有遭受很严重的波及. 无论是去超市, 还是线上下单总还是能收到物资的, 和室友在冰箱冷冻层囤了很多物资, 甚至还买了些罐头, 已经记不清在搬走的时候这些东西有没有吃完了. 也是在这个房子里做完了微软的面试, 一天安排了四轮面试, 请了一天假从早面到晚. 依旧记得面试时hm(也就是现在的老板)说让我们用英语聊会天吧, 结果不知当天是我的音响出了问题还是我的听力水平就是这么差, 几乎在一直重复sorry, pardon和excuse me.

好在面试还是通过了, 最后hr说还有一位候选人正在面试流程中, hm想在我俩中间再考虑考虑, 结果没过几天hr通知这位候选人被拉走隔离了. 从来没见过的两个人, 他的隔离却间接影响了我接下来几年的生活. 人的命运就是会被这种莫名其妙的事情影响.

面试通过后便开始着手搬家到上海, 恰逢上海解封, 所有家当最后只打包出来两个大箱子, 当时并不觉得有什么, 只觉得自己非常干练, 一个人就做到了跨城搬家, 现在回想起来,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买房的性价比远低于租房, 但为了住在自己的家里, 不用担心搬家和颠沛流离才下定决心背上房贷.

到了上海住进了第四个房子, 幸好公司campus在比较偏远的地方, 终于不用合租了, 住进了心心念念的一室一厅. 搬进这个房子第一个大件是给自己买的一台电视, 买了电视出租房终于有了一些家的感觉. 记得21年上海的夏天热的让人血液都要沸腾起来, 房东精选五级能耗空调卖力的吹也睡不着. 不知道是天气太热还是以前合租的习惯, 即使有了客厅90%的时间也是窝在卧室里.

在上海住了两年有余, 公司提出relocate到澳洲的offer. 反复考虑了很久, 想着就算去了又回也没什么损失, 如果不去可能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 于是卖掉两年间在上海买的各种零零碎碎, 拖着一个行李箱一个书包就踏上大洋洲.

很久之前自己是非常想出国的, 但工作的两三年几乎把这个想法抛之脑后了. 没想到以一种意外的方式实现了.

领导让我们在悉尼和墨尔本之间选一个base地, 反反复复看了很多信息, 悉尼的房租还是太夸张了, 于是就来了墨尔本. 在澳洲租房之困难可以单独另写一篇了, 毕竟已经自己住了两年多, 再让我去合租完全接受不了, 到墨尔本申请的几件房都没有给我offer, 咬牙签下了现在这间精装毛坯房, 除了贵并没有什么太多可抱怨的. 住进来一样一样买家具, 倒是颇有一种搬进自己的房子里的感觉.

偶尔会怀疑一下, 如果花相同的工资比例在上海能租到更好的房子

感情

好像有很多想写的, 又写不出来什么. 开始又结束了一段从一开始就是异地的感情, 称之为乏味显然不合适, 但也确实很拖沓. 经常因为感情陷入一种很拧巴的状态, 瞧不起上那些做生意似的感情, 自己又做不到毫无顾虑地去付出. anyways, 最后也只能说自己问心无愧吧, 也许亏欠自己的更多一点.

YOLO

可能是随着年龄增大, 对时光流逝越来越焦虑, 也越来越认识到很多体验仅限于那个年纪, 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客观的衡量一个性价比的, 一旦错过那个年纪这辈子都再难有一样的心境了, 有时候也会很怀疑, 自己过去是否因为畏首畏尾和瞻前顾后, 错过了很多东西. 毕竟还要上几十年班, 可二十岁只有一次. 很多事情甚至不需要思考就知道这已是我此生绝无仅有的机会了, 希望自己能少些畏首畏尾, 在下一个四年能把生活过的更精彩一些.


Edit page
Share this post on:

Previous Post
A crash caused by tmpfs